承九一八精神血脉,以青春自强挺膺时代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16 供稿: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分享至:

1931 9 18 日,夜幕笼罩东北大地,日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四个多月,东北全境沦陷,数千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这段历史不是泛黄的书页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先辈用血泪写就的 警示钟,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的 精神碑。它所沉淀的,是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更是 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自强品格 —— 这些精神养分,如同春雨润物,在百年时光里持续浸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灵,更成为我们青年一代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

 

回望“九一八事变”后的岁月,无数青年用行动诠释了担当二字的重量。那时,北平爱国学生高呼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涌上街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救亡图存的大旗;东北抗日联军里,有不少和我们年纪相仿的青年战士,杨靖宇将军身边的 少年铁血队,平均年龄不足 18 岁,却在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中,用步枪和大刀对抗敌人的飞机大炮,哪怕冻饿交加、弹尽粮绝,也绝不向侵略者低头。他们本可以是教室里读书的学子,是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但国难当头,他们选择把 小我融入 大我,用青春的热血守护民族尊严。这种 以吾辈之青春,护我中华之盛世的担当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浸润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灵魂。

  

而这份文化浸润,更在岁月流转中化为我们青年自强的底气。“九一八事变”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伤痛的记忆,更是深刻的警醒。从那时起,无数中华儿女立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冲破重重阻碍回国研制 两弹一星,用科技自强撑起国家脊梁;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年,在戈壁滩上书写 国之重器的传奇,用毕生心血诠释 自立自强的真谛。他们的故事,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青年成长的道路 —— 自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是追求卓越时的执着,是扛起责任时的坚定。如今,当我们在课堂上攻克难题,在实验室里探索未知,在志愿服务中贡献力量,都是在传承这份自强的文化基因,都是在以实际行动告慰先辈:今日之中国青年,从未忘记历史的嘱托。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或许不必像先辈那样直面枪林弹雨,但挺膺时代担当,激扬青春自强的要求,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下,我们面临着科技竞争的 卡脖子难题,面临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召唤,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 这些,都是属于我们这代青年的 战场。在校园里,认真听好每一堂课,扎实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是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践行;积极参与科创比赛,敢于挑战前沿课题,是对 科技自强的追求;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自身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是对文化自信的传承。我们身边,有同学坚持体育锻炼,在运动会上大放异彩有同学顽强拼搏,在帆船比赛中夺得佳绩,为国争光。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都是青春自强的生动注脚。

 

同学们,历史的接力棒,早已传到我们手中。让我们以先辈为榜样,把担当刻进骨子里,把 自强融入行动中:在学习中追求卓越,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奉献中实现价值。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骄傲地说:我们这代青年,用青春的汗水,浇灌了时代的希望;用自强的臂膀,扛起了民族的未来!

 


    主持人:陈薇安

    演讲:曹馨宁、倪睿、姚添霖、赵子铭

    升旗手:姚霁珊

    护旗手:顾津榕、端木悠然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