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展风采、教学共相长

发布时间:2022-03-14 供稿: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分享至: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在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全面减轻学生负担的背景下,11日上午,栖霞区中学地理学科新学期第一次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在南外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中学部开展,活动主题为《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分析》。

本次研讨课由燕区中学部王娟老师、姜晓静老师、南外仙林分校孙太清、杜季秋4位老师共同开设2节同课异构课程。由于10日江宁区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栖霞区初中地理教研员袁仁忠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及时做了调整,全程课堂录像,后期区内地理教师集中线上观看录像,交流研讨。

接到通知后,校区两位地理老师立即向燕区中学部张国其校长、七八年级组长、开课班级班主任碰头,迅速做出调课安排,及时通知本部两位开课老师新的上课时间。燕区信息管理部门的董晨曦、徐文老师全程协助,落实高清录像工作,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第二节课由姜晓静老师上课,课题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姜老师将本堂课巧妙的设计为三个版块:品“鱼米之乡“之美、兴“江海交汇”之利、走“高速发展“之路”。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以学生感兴趣的美食作为切入点,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和老师的引导下,顺利的完成探究和讨论。本节课还将生活中的时事热点融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贴近地理,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是鲜活有用的。通过学习河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利弊分析,帮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联系乡土人情,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第三节课由王娟老师上课,课题为《东南亚》。教学的难点在于通过让学生读图和分析,提炼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一般分析方法。王老师通过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人类活动,最后通过真实案例——方便面和红猩猩的故事,点明人类活动会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强调人地和谐发展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一气呵成,课堂充实且成熟,在兼具指导性的同时,又给予了学生较多的任务性活动,整堂课高效且具有生命力,实现教学相长。

第六节课由杜季秋老师上课,课题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杜老师紧扣主题,引导学生描述并评价地理位置后,从地理位置入手,分析自然环境对“鱼米之乡”、水乡旅游等人文活动的影响,最后结合长江对区域发展的有利、不利影响分析,以长江大保护“南京答卷”结尾,启发学生综合思维、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目标达成度高。

第八节课由孙太清老师上课,课题为《东南亚》。东南亚作为七下地理认识地区中的五个地区之一,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具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在整册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孙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创设情境,灵活运用相关资料和过程性评价软件,通过自主和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节点上,提供有结构的信息,搭设知识与方法的平台,让学生掌握新知前后,形成知识体系,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虽然没有坐在课堂上听课,但相信通过观摩录像,以及备课组内认真评课、研讨,一定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燕子矶校区是一个崭新的校区,燕子矶校区的教师团队是一个好学的集体,我们以最大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欢迎所有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