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春的旎旖,迎来了夏的蓬勃。为更好地领会和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高教师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5月9日下午,数学组分年段开展教研活动——学习新课标。低、中、高年段分别由刘伟老师、陈凯乐老师、吴永春老师带领共同学习。
本次研讨学习分为三大块:视频学习、汇报分享、交流感悟。
一、视频学习。
2022年4月28日,在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首届学术年会上,史宁中教授在线分享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作为本次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史宁中教授站在数学视角的最顶端来审视数学学习,他从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课程内容的结构与调整等三个方面做出了深入的剖析,给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作出了指导。
史宁中教授在“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中谈到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从国家层面理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在“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中明确了数学核心素养,即“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并且指出在一节课中不可能同时体现这三个素养,但是教师在课前要明确想训练学生的哪方面,让学生的哪方面通过这节课得到提升,教师要有教育意识。在“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哪些方面有变化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汇报分享。
刘伟老师带领大家重点学习了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小学部分的课程内容以及学业质量。刘老师总结到,新课标在知识、技能目标方面有所下降,在问题解决方面难度大幅度提升。数学知识学习变少了,但是对于数学知识学习在生活中如何解决问题、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和其他学科的串联需要更多地思考。
陈凯乐老师就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感悟,从课标的整体要求变化和具体内容的变化进行了解读汇报分享。
(一)整体要求变化:
1、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2、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3、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4、是增强了指导性。
5、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二)具体变化:
1、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2、调整细化了学段的划分。
3、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
4、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
新课标“新”在哪里呢?吴永春老师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内容核心素养关联。新课标要求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整体把握内容主线与相应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强化情境设计和问题提出,加强综合与实践,注重学科内外融合。
2、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修订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还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
3、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原来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为此新课标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作了描述,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交流感悟。
最后,老师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感想。在明确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对“将新课标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分享部分如下:
朱佳丽老师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朱老师认为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面对新课程改革,老师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小学阶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王柯雨老师认为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詹童老师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老师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王亚婵老师谈到新课标强调数学课堂依据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明确发展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段间的衔接,注重学生对解题方法与解题过程的总结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