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浩瀚星海,点亮科学之光

发布时间:2022-05-20 供稿: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分享至:

宇宙浩瀚而神秘。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仰望星空,遐想无限,有人想把酒问青天,有人想上九天揽月。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航天科技的发展,我国组建了自己的空间站,天问一号、祝融号 更是点燃了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虽然太空苍茫,宇宙寂寥,但人类从未停止对星辰大海的奔赴,也从未停止孪生地球的期待与搜寻。时值学校第十九届科技节,高一同学迎来一场含金量极高的科普报告《寻找“孪生地球”——系外行星的搜寻与宜居性刻画》,这场报告是由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刘慧根为同学们带来,刘教授是天体力学与天体测量博士,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天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天文科技传播专家,这次报告也是南京市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之一。此次报告由章策文主任主持。

这次报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看不见的行星——系外行星探测方法,介绍4种主流探测方法;第二个内容是千奇百怪的系外行星,介绍5颗奇特系外行星;第三个内容是系外行星刻画——寻找“孪生地球”,探索地外文明。

刘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系外行星的特点:距离遥远,行星反射和热辐射信号微弱,距离主星很近,很难从空间上直接分辨,行星、恒星的亮度差异很大。基于此,系外行星探测的主流方法包括三种间接探测和一种直接探测,三种间接方法包括:视向速度法、凌星法、微引力透镜法。这四种方法帮助人类发现了目前95%以上的系外行星。系外行星探测方法还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系外行星探测需要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第二个内容是千奇百怪的系外行星。热木星、温木星、冷木星、热海星、温海王星、冰海王星、超级地球、类地行星、类火行星、熔岩行星,各种各样的系外行星,大大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刘教授重点介绍了三颗行星:51 PEGASI B,它是第一颗发现的热木星,也是一颗获得诺贝尔奖的系外行星,是第一颗类太阳恒星周围的系外行星,开启了系外行星探索的新时代,挑战了人民对行星系统的认识;最热的行星KELT-9 b,表面温度高达4600K;大椭圆轨道的系外行星HD20782 b,远心点和近心点距离差40倍。

第三个内容关于孪生地球,刘教授简单分析了地球产生生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维持的必要条件,他又从天文学的角度向大家描述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的刻画和筛选。刘教授告诉同学们,寻找系外文明,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寻找宜居带类地行星,第二步对行星特征进行刻画,包括大气、磁场等原因,第三步搜寻地外文明信号。目前天文学家只能对系外行星上的液态水、大气等特质进行观测,目前已经发现了30多颗宜居带类地行星。而关于银河系到底有多少系外文明?这还有待科学家的继续探索。

报告最后的答疑时间同学们迫不及待的举手提问,关于黑洞、系外行星位置的确定等问题显示出了同学们对宇宙的好奇,刘教授也非常耐心地进行了解答。

刘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包含了丰富的图例和影像资料,让同学们连呼长知识,还想再多了解一些相关的资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此次报告作为学校科技节的内容之一,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拓展了同学们的科学知识,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意识。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