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曾说:“人的意志和劳动将创造奇迹。”,今天我们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做新时代的劳动者。
A:说起劳动,想必同学们从小就会背这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作品,这首儿歌向我们揭示了劳动创造的本源: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B:其实我国自古就有着崇尚劳动、以劳动为美的文化传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黎明即起,扫洒庭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量的诗歌民谣,谚语传说,表达了以劳动为美的价值取向。“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春联之一,“晴耕雨读”则是古代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 新中国成立以来,1964年《中国画报》封面上王进喜手握钻机眺望远方的形象成为了劳动者的经典文化符号。千千万万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他们的辛勤付出、顽强拼搏,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给吾辈带来了一个从贫穷走向小康再走向富裕的的新中国。
D: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袁隆平爷爷,年逾八十还坚持到田间地头,弯腰弓步,观察水稻的生长。他的禾下乘凉梦,让人类摆脱了饥饿的威胁。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的邓稼先爷爷,呕心沥血地钻研,在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让新中国有了抵御外敌的实力。
A:还有我们身边的那些普通平凡的劳动者们:是谁打扫出洁净整齐的卫生间与走廊?是谁让校园里四季花香、五谷生长?是谁提供精心准备的物质与精神食粮?是谁在黑夜中把校园的安全默默守望?我们每天的习以为常,是多少人的心血所向。
B:铭记这些最美劳动者,致敬呼吁劳动精神,也应当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使命担当。但是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人会否认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乐意投身劳动。“网上什么都能买”“没有花钱买不来的服务”,似乎已成互联网一代的某种“常识”。啃老、巨婴,躺平、摆烂,这些流行语的背后,难免让人看到劳动精神的衰落与消失。
C:为了弘扬劳动精神,落实劳动教育,2021年3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劳动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具有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人,培养具有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战略。
D:一直以来,我们学校高度重视同学们的劳动教育,绿色传递,通过捡拾教学区的生活垃圾,提醒同学们美丽清洁的环境来之不易。校园一日社会实践,通过小农场的农事劳作,让同学们体验稼穑收获的快乐。学习制作甜点,打扫美术教室、整理图书馆书籍,高中同学还有令人期待的学农教育等等,虽然这些劳动项目时间不长、强度不大,但却让同学们有了实实在在的劳动经历,也成了大家独特且难忘的仙林记忆。
A:时代在发展,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变化。劳动可以是体力劳动,也可以是脑力劳动;可以是掌握某种手工技能,也可以是从事某项学术研究。但不管如何变化,劳动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过。劳动是一种认真付出的过程,我们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倾注在劳动过程中,并收获一定的结果,从而对于社会有意义,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B:劳动是我们每个人通往幸福的道路。劳动让我们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在劳动中,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潜能得到积极挖掘,我们和世界建立最深刻的联系,我们切身体验生命的存在意义,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正是马克思说的,“劳动的根本价值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自觉自由的劳动是幸福的唯一源泉。”
C:无论在怎样的时代,无论是基础性劳动还是创造性劳动,都是光荣的,崇高的,伟大的,美丽的。劳动的力量不应该被轻视,劳动的价值不应该被低估,劳动的光芒不应该被遮蔽。
D:如果说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那就是我们的劳动;如果说我们有什么可以仰仗,那也是我们的劳动。通往幸福的道路仅此一条:自觉自由、充满尊严和愉悦的劳动。
A: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辛勤的劳动者,勤奋敬业,锐意进取;
B: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C: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专业过硬,勇于探索。
D:做一个21世纪的劳动者,理解奋斗的意义,收获幸福人生。
合:谢谢大家!
承办班级:高二2班
升旗手:王梓涵 护旗手:蒋静雯、张嘉琪
发言人:孔令行、孙耕萱、王佳琦、邱伊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