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记高二年级学农活动

发布时间:2022-07-01 供稿: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分享至:

6月27日至28日,我校高二年级组织开展了为期一日半的学农活动,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本次活动只能在校园内进行。尽管空间有限,但校内小农场的屋社田园足够同学们施展拳脚,食堂的各类食品加工作坊足以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学农活动丰富多彩,在亲身体验之后,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对这次难忘活动的独特感受:

学农的活动结束了,回望我们做过的除草耕地的农活和上过的现代农业的实践理论课,我深刻地认识到,学农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是一次思想与意志上的磨练。

其实在锄地的时候,最大的挑战不是担心泥土将鞋子弄脏,而是挑担子时重到直不起腰,拿起锄头时无力翻土。环境的脏乱在劳动的汗水面前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一场场劳动下来,肩膀酸痛,浑身乏力,这个时候我们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苦累,更让我们懂得了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在锄地翻土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想过:好累,放弃吧。但是看到身边的同学们仍然在满头大汗地劳作时,我被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到了,因此我也咬牙挺了下去。在每一次最苦最累的时候,我在心里一遍遍默念自己是可以的,最终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劳动任务。

后来,老师告诉我们,那片我们锄过的土地旁边还有几片无人动过的土地,之前仅靠着锄地机的力量,仅仅15分钟就将我们班同学近30个人两个小时的劳动给干完了。我不禁感慨,科技的强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都在说乡村振兴,攻坚脱贫,但如果是用最原始的锄头耕作,那将难以实现这个目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探索构建科技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发挥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

学农已经结束了,但它留下的教育意义足够我们受用一生。

(高二1班 孙竞恒)

俗话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在本周的周一、周二,高二年级开展了学农活动,此次活动包括拔草、做牛轧糖、听讲座、拔河、翻地、做陶艺等项目。同学们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学农过程中积极动手,积极参与,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充分体现了南外仙林学子的风采。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拔草活动。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同学们戴着厚厚的劳动手套,围在草坪旁边,或弯腰,或蹲下,拔下的杂草堆出了一座座“小山丘”。用手清除完草坪表面的杂草后,有的同学拿起了铁锹,开始“斩草除根”——把那些用手难以拔掉的杂草的根部挖出来。一个多小时后,原本绿油油的草坪已不见了杂草的踪影。

此次学农有助于我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与不易,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收获的快乐,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

(高二2班 宁文静)

第一天上午,我们参加了一堂陶艺课。在小学的时候,因为每周有一节陶艺课,许多在南外仙林小学就读过的同学表示像是回到了童年。讲陶艺的老师非常和善,课堂内容丰富,讲解也很专业,给大家详细地说了几种制作陶器的方法,然后分别做了视频讲解和现场演示,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在之后的自由创作环节,同学们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作品,有小花瓶、杯子、碗和一些看不出用途的摆件。虽然有不人嘴上说着“小学时的我肯定会鄙视现在我做的丑东西”,但从同学们的笑脸和现场热烈的氛围来看,大家都很开心。

27日上午的第二项活动是去小农场翻土。这项工作其实在初中的一日社会实践中大家就已经做过,所以并不感到陌生。当日天气晴好,阳光灿烂,某种程度上为翻土工作增加了难度。虽然铲子、锄头等工具的数量不足,但大家仍很积极地轮流开工,在规定时间内把需要翻的地都翻了一遍,还有的同学因为干劲太足,把供人落脚的田埂也一并翻了。

下午,我们听了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杨教授的讲座,内容是关于现代养殖行业的一些发展前景和研究工作。在本次讲座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养猪的知识,包括本地的各种优质生猪品种及与种猪有关的国际交流问题。

听完讲座之后,我们参加了年级组织的拔河活动。高二年级总共五个班级,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赛程,并且以三局两胜的形式分出胜负。三班首先以2:0的压倒性比分拿下了第一场对阵二班的胜利,然后经过短暂的休息,接着迎战四班。在拿下第一个小分之后,可能因为体力不佳以及战术上的一些失误,五班被四班赶超,最终位列年级第三。虽然比赛过程中有很多波折,但我们是很开心的,同学们团结合作,让我由衷地感到快乐和自豪。

28号是学农活动的第二天。我们上午先去食堂做牛轧糖,做糖的整体过程十分有趣,但因为材料有限,没有办法让所有同学都体验制作全程,就只能像前一天的翻土一样,也是大家轮流上场。同学们热情高涨,最后做出的牛轧糖成品令人非常满意。

本来原定第二天上午的第二场活动是去拔草,但由于天气原因,突然下起的雨让大家没有办法进行这项活动。有点遗憾,但同学们在班里也进行了非常有趣的游戏。

在所有活动都结束之后,我询问了几个同学对本次学农的感受。其中有人说对这次学农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牛轧糖的制作,也有人说对讲座和农活的参与印象最深,总而言之,大家对此次学农活动感受良好,一致认同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高二3班 杨佳颖)

学农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早上的除草和第二天的刨地。两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先由园丁伯伯给我们介绍如何“斩草除根“,我没往心里去:拔草谁不会?可轮到自己时,就是拔不起来根,往往从茎部就断了偶尔拔起一两根还粘着一大块土。刨地更是考验力量与耐力。除此之外,第一天的骄阳似火与第二天蒸笼一样的闷热也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耕作与田地之间,播种与泥土之间,我们在太阳的热力和光芒下体验一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生活。劳动讲究的是一个勤字劳动生活并没有我们原本想象的那么简单,做好劳动工作加困难。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充分地认识到平日里我们所吃的物是多么珍贵,对农民伯伯由衷地产生崇敬之情。

(高二4班 程程)

学农是还处于学校和家长保护下、羽翼未丰的学生们初步接触社会生活的途径之一。在两天之内,同学们体验了各式各样的劳动,收获颇丰。

同学们体验的第一项活动是制作点心。踏入食堂后,看见餐桌上雪白绵软的棉花糖,就将要制作的甜品猜了个大概。牛轧糖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难度也适中,其中显得尤为重要的就是准备工作。同学们洗净双手,戴上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一次性帽子、围裙,分成几个小组围在餐桌前。每个小组都各司其职,一部分负责将花生去皮,另一部分则称量各类食材。

为花生去皮有些单调枯燥,不过同学们都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以保证花生皮不会影响牛轧糖的口感。而称量工作则更需要细心和谨慎,除去提前备好的50克黄油外,还有作为主要食材的200克棉花糖和100克奶粉,以及作为辅料的100克蔓越莓。在称量和去皮都结束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牛轧糖的制作。

在学农的第二天上午,同学们聚集在陶艺室。对陶艺这项活动,想必在我校上过小学的同学都不会感到陌生。这是一项可以自由发挥创造能力的活动,比起小学的小朋友们,想必高中的我们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听陶艺老师介绍完陶艺的几种制作方式后,就是动手实践的时间。拍打泥饼,陶泥和桌面的碰撞声传遍了整个教室。40分钟后,各式各样的罐子、小碗等摆件从单调的黄泥中生成,捧着它们的同学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治愈和成就感。

为时两天的学农虽然短暂,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和艰辛。相信这样的经历会时不时地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被回忆起,这样的精神也将激励同学们奋勇前进。

(高二5班 秦月)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