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课堂展风采 以赛促研助成长 南外仙林分校燕区小学部数学组优质课竞赛活动

发布时间:2023-01-13 供稿: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分享至:

为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于12月13日至15日开展了青年教师数学“优质课竞赛”活动。

本次比赛共计六节课,由评委选题,提前两天告知各位参赛选手,并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比赛,课题分别为观察物体》《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

本次竞赛参赛选手由一人一课活动海选产生,分别是石一男、陆奕廷、谢玉博、刘祥、何恋恋和李文佳六位老师。活动前期,老师们积极准备,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师们的课堂,欣赏他们的教学风采。

石一男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质疑中,感知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在课堂中,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潜力和空间想象潜力。

心得:在课堂上,要着重针对知识的重难点,对学生循循善诱并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1.jpg

陆奕廷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孩子们经历充分的观察,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从而能够抓住关键信息去判断从物体前后左右所看到的图像。通过视频拍摄、实物展示的方式,突破分辨左右的学习难点。课堂设计层层递进,从实物到抽象,再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高效有质,逐步培养了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

心得:本课在合作观察环节选择让孩子自己画出看到的小熊,虽然会耗费一点时间,但我认为可以更加深刻地让孩子体会到“关键特征”,对于后面辨别不同方向看到图像有很大帮助。最后的提升题部分,需要小朋友发挥想象,班级里会有个别孩子跟不上,课后还需要再单独帮助辅导。图片2.jpg

谢玉博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一课,以“十”为计数单位,数积里计数单位的个数,基于内容一致性的考虑,教学时将教材情境图中的“10 盒,每盒 12 个”改为“12 盒,每盒 10 个”,由“10 个 12” 到“12个十”的创改,彰显了明晰事理与探究算理过程的一致性。情境图创改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形象的“物品摆放”直观发现不同的口算方法,学生基于情境图的直观性易发现不同的算法,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情境图进行观察和比较,使学生清楚感受到,虽然计算方法不同,但都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均为计算“12 盒”的总数,即“12个十”,初步建立“12个十”的表象。这样借助直观图不仅促使学生明晰了事理,而且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提供了形象支撑。

心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学生对于算法都很清楚,就是先把整十数的零不看,和两位数相乘的结果,再把零添上。但对于算理,学生并不清楚。上课前,经过反复的磨课,修改,再试上,通过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学生对于算理和算法的理解程度,再去协调各个环节的呈现方式与比重。整个过程中,我对于教材的理解更透彻了,也能够向各位优秀的老师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

图片3.jpg

刘祥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一课,采用“四宫格”的版块设计,先从实际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依据已有经验自主探索计算“12×10”的方法,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再依据点子图,使学生深刻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则12个十就是120”的算理,并归纳两位数乘十的算法。基于此,层层递进,在观察和探讨中掌握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算理,在比较和发现中优化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算法。接着,带孩子们走进生活,总结估算的方法,感受估算的实际运用价值,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选择最优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

心得:计算教学应着重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算法的归纳与总结是学生解决问题重要的基本手段,但对算理的深刻领悟方为学生把握数学计算的核心所在。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创建更加合适的情境,给与学生积极探索的空间,发展学生的高阶数学思维。

图片4.jpg

何恋恋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是一节单元复习课,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做题,而是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梳理知识点,课中展示汇报评价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整理的方法。同时利用一个长5、宽4、高3的长方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最后设计了一些综合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关联内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得: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而是体现在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本单元知识众多,题型多样,如何取舍?如何关联?如何提高?一直是我思考的重点,我想一节复习课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同时做好查漏补缺。在设计教学时要基于学生的立场,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成展开教学。

图片5.jpg

李文佳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一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梳理清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用长方体中较为典型的题型—鱼缸和铁块串联知识点,从"水"到"鱼",从"体积"到"面积",从"面积"到"长度",使学生的提问如抽丝剩茧般逐步展开。在解决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经验得到活用,空间观念得到发展,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心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图片6.jpg

燕区数学组全体老师均全程观摩了比赛现场,收获满满。最后,经全体老师打分,评委评仪,刘祥老师、陆奕廷老师、石一男老师荣获一等奖,何恋恋老师、李文佳老师、谢玉博老师荣获二等奖。

本次数学组“优质课竞赛”活动的开展,再次推动了老师们研究教材和学生学情的能力,切实提升了全体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赛促教,以教促研,相信数学组的老师们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钻研,刻苦奋进,扎实提升专业成长!

 

 

撰稿:刘祥

拍照:全体数学老师

编辑:夏萌萌

审核:吴静芬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