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6日上午,南外仙林数千名中学生齐聚操场,共同迎接新学期,奔赴新征程。在大会上,马校长做了一篇以“动心忍性,勇毅前行”为主题的演讲。在演讲中还号召同学们涵养三种气度“志气、浩气、静气”,以不断完善自我。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用勤奋养志气,读书养静气,宽厚养浩气。
班里的学霸,看着没怎么学习,其实暗地里下了不少力。让人不禁想起那个拷问灵魂的问题:“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勤奋?” 但不知何时起,很多人开始看轻勤奋,甚至觉得勤奋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达到的,勤奋无用、努力无用。 殊不知,勤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它需要明确的目标、自律的能力和坚持的勇气。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动力去行动,人一旦陷入惰性的泥潭之中,就容易被消磨斗志,日渐沉沦而无法自拔。没有自律的能力,就难以抵抗住周遭的种种诱惑。没有勇气坚持下去,就容易半途而废。 可见,一个勤奋的人身上至少具备这三种优秀的品质。怪不得说,勤奋能养人的志气。勤奋的人,有所坚守,能持续性自律,便能拥有不畏困难和嘲笑的底气,以及“任天堂沦陷,地狱开放,毁不了我内府的宝藏”的富足内心。如此,便能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收获成就感,不断地强化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气。
内心浮躁是不少人遇到的难题,于是向往修得一身静气,将生活过得如诗意一般雅致。 确实,静气带有厚积薄发的美感,柔而韧,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力量。而修养静气最触手可得的方法当属读书。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眼睛里望不到的风景,书,会带着你游遍江河,看尽四时风景。让你读完归来,自带一身宁静之气。 庄子之所以能对功名利禄视而不见,是满腹诗书给了他淡泊的静气;诸葛亮之所以能凭借一把琴守住空城,是一身才气给了他从容的静气;苏轼连连被贬却依旧活得逍遥自在,是学富五车给了他豁达的静气。 读一本好书,修得一分静气在身,享得一分神定于心,护得几分安宁伴左右。宋朝诗人黄庭坚就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里说的“面目可憎”,指的便是因静不下心来,满脸的焦躁忧虑吧。而相对应的则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会融入一个人的气场里,形成另一个小小的世界,让人在嘈杂的生活中得以抽身。
《围炉夜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意思是说:在忧烦的困境中,如果有潇洒大度的胸怀,就能有满怀的春风驱散愁云;在昏暗的境遇中有宽厚的胸襟,内心就能像青天白日般明亮。 宽厚,是待人宽容厚道,真诚而不圆滑。说到宽厚,总免不了有人会纠结,宽厚不就是委屈自己成就别人吗?人心真的能换人心吗? 事实上,我们都明白,你对别人好,不一定别人就会同等对你好,所以宽厚待人之时别一味想着回报。即使对十个人好,却只有一人懂得感恩,也别丧气。因为在这过程中,自身的靠谱、稳重、厚道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股浩然正气,人 格魅力由此散发。宽厚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远见。
人生在世,用勤奋养志气,生活得以向上;
人生之旅,用读书养静气,内心得以安抚;
人生正道,用宽厚养浩气,对外得以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