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林学子在德国 | 换个角度,看得更清

发布时间:2023-02-28 供稿: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分享至:

作者简介

周百苏,南外仙林2019届中德班学生,国际部“德语达人”,2019年8月考取德语C1等级证书。2022年以Abitur总分1,0分的成绩毕业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立豪斯万高高级文理中学,现就读于德国慕尼黑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专业。

图片

豪斯万高本届五位拿到1,0分的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合影


写在前面


感谢杨老师的约稿!作为2019届中德班的一员,我有幸——或者说非常不幸地——在德国全程经历了新冠疫情从“不足为惧”到“社会危机”再到“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所以不管了”的全过程。这两三年内收获的经验数不胜数,但在未来大都没什么推广价值。鉴于这篇文章的使命是向未来的中德班同学介绍拜仁州Abitur以及大学申请的相关情况,请允许我抛开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个案不谈,重点讲一讲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的东西。


关于Abitur


拜仁州实行教育改革,高级文理中学将从8年制改为9年制,计入Abitur分数的高年段(Oberstufe)将由两年变成三年。今后入学豪斯万高的中德班同学都将享受到学制增加一年带来的种种优惠,比如每年的学习任务可能会有所减轻,课程选择方面也可能会有更大自由度。另一方面,上大学又要晚一年,留学生涯又要多一年。这样真的好吗?


虽然经历了体制改革,但有些东西大概率仍将一如既往,就比如所有人都逃不掉的德语和数学。


说到德语,就连我们的德语老师自己都想吐槽——平时课堂的主要内容是阅读名著,笔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却是写文学分析或议论文。两者之间虽无矛盾,但少有关联。为了应付平时课堂,你得认真读书、好好复习笔记;为了应付笔试考试,文章结构、修辞手法之类的知识点,都要在考前写练习作文的时候恶补一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热爱文学、出口成章的人,可以把这门课学好;一个学会应试技巧的人,也能争取到不错的分数。


数学的话,中国同学普遍觉得简单,德国老师也一致认为“中国人就没有数学不好的”。然而我是一个过去一直认为自己数学不好的人,从个人感受出发,能说的话有两句:第一,自信是可以有的;第二,摆烂是有代价的。


除去德语、数学、体育以及在豪斯万高国际学生必选的意大利语这些必修课,我还有幸体验了Abitur阶段的英语、生物、化学、历史、社会(俗称“政治”)、经济与法律、伦理(约等于哲学)以及音乐。除了数学和体育外,所有学科的主要学习方法都是“背记”,其中历史的背记量尤为突出,生物位居其次。背记量大,花费时间就多。但换个角度来看,需要死记硬背的越多,需要自行发挥的就越少。对于强调知识储备的学科,每背完一行笔记都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但每摆烂一节课都预示着一次一败涂地。



 

 

 

 

 

 

 

 

 

 
图片

新天鹅堡,但是不太一样的角度


此外,拜仁州还有两门特色课程——W-Seminar和P-Seminar(实在想不出该怎么翻译)。前者的主要内容是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篇15页的小论文,后者的主要内容是在老师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个实践项目。我选的W-Seminar主题是“自然科学与历史发展的相互作用”,P-Seminar是在校园里种菜。其他的W-Seminar主题还有“无处不在的物理学”、“色素的世界”、“德国文学中的悬疑小说”等等,P-Seminar则不乏设计趣味物理实验、创立学校英语角、骑行翻越阿尔卑斯山之类的活动。


当年我选的这个W-Seminar属于是比较卷的类型。两位指导老师非常认真地教我们如何查找文献、如何规范引用、如何排版论文,还要求我们只使用学术期刊和出版书籍作为参考资料,避免引用互联网上的内容。为了这篇小论文,我还专门跑去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借书。虽然当时有点辛苦,但现在回头看,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曾经感觉课本之外、存在于专著和论文中的“科学”离自己很遥远,现在发现它其实对所有人都敞开大门,只要花时间去读去想,就能窥得一隅。


再分享一点实用主义的小心得。截至2022年,拜仁州Abitur总分为900分,其中600分来自平时,300分来自最后的Abitur笔试与口试。未来分值可能有变,但计分模式应该不会大改。前600分只包括两年内的部分成绩,不是每一次考试的分数都会计入其中。所以,偶尔发挥失常并不会要你的命,主动放弃一些不重要的考试也属于常规操作——前提是吃透了计分规则。后300分由三场笔试、两场口试组成,五场考试分布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期间不上课(至少在豪斯万高是这样),所以说备考时间可谓 “过于充足”,各位舰长、旅行者、博士、指挥官等就请自行考量啦。



 

 

 

 

 

 

 

 

 

 
图片

十二年级修学旅行,全年级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的合照


关于大学申请


德国许多大学的许多专业设有入学限制,包括Abitur分数的门槛、实习要求、部分学科的成绩要求等。也有一些学科需要参加线上小测试,并提前报名。不同大学不同院系有不同的入学限制和申请要求,如果不提前详细了解,说不定会后悔莫及。


对于没有入学限制的学科,不同学校也有不同操作。就比如,读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同学刚拿到Abitur证书就可以在网上申请入学,而慕尼黑大学的线上注册平台要等到七月底八月初才开放。


德国大学通常采用ECTS学分制度,本科需修满180分。按照规定,每个学分对应大约25到30小时的学习时间,包括上课和自学。除了180分的常规专业,一些学校还提供150分、120分、60分、30分等不同分值的专业,供学生自由组合。比如我选择了慕尼黑大学150分的“统计与数据科学”作为主修、30分的“计算机科学”作为辅修。


就慕尼黑大学而言,申请流程并不复杂。按照学校官网指引填写线上申请表格后,将Abitur证书复印件、医保证明等材料邮寄到指定地址,耐心等候数天(我的情况是一周),就能收到确认受理完毕的电子邮件。然后,按邮件要求转账支付学期费用(我的情况是138欧元),入学注册就完成了。对于有入学限制的学科,需要在七月初完成线上报名,拿到录取通知书(Zulassungsbescheid)之后再进行注册流程。


顺带提两句关于大学租房的体会:要求不能太高,犹豫就会败北。不过,这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吧。


本科第一学期的课程表
图片  
注:尚不完整,但大差不差

 

 


写在最后


当前形势下,出国留学不可谓不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但对一些同学来说,选择另一条路或许才是真正的冒险。来到德国,许多同学在新环境中过得很开心,也有一些过得很不开心。一些对孩子来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小事,家长们却往往操碎了心。在与德国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许多关于“德国人”的刻板印象不攻自破,又有一些人完美符合偏见中的形象。


但有一说一,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统计偏差中,都无法摆脱个人视角的桎梏。我记得在中德班的时候,教学楼楼梯上印着一句话:Um klar zu sehen, gnügt oft ein Wechsel der Blickrichtung. 大致意思是,换个视角往往就能看得更清。


不过我当年更喜欢楼梯上的另一句话:Jeden Tag gibt’s die Möglichkeit eines Wunders. (每天都有可能发生一个奇迹。)



图片




约稿、审核:杨秀梅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