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为更好地把立德树人充分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经研究,定于2023年3月3-6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第二届名校校长论坛暨现代治理体系下的校长创新领导力研训,我校有幸承办此次活动。
群贤毕集 拉开帷幕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王琪主持。参会嘉宾有南京外国语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习凡,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局长倪天华,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马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韩民。
李习凡校长致辞,对所有与会人员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介绍,我们学校秉持“全面发展、自由成长”的教育理念,坚持“儿童中心”立场,时刻关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人性”的光辉在校园中飘逸芬芳。
倪天华局长提出,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在现代治理体系下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管理者,更要担负起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任。
马斌会长指出:“这次活动有论坛、有音讯、有观摩、有交流,可谓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其中一个核心一条主线,就是怎么创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韩明秘书长说,教育强国的建设当中,首先要明确目标任务,而校长是关键因素。
俊彦荟萃 百花齐放
小学组活动由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成尚荣老师主持。
成老师说:“教育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建立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小学的教学它是个良心活,也是一个细致活,需要从细微处入手,尽量创造一个环境,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里边自然的交流,不怕不会、不怕说不好。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于伟
我认为高认知才能带来高见思维,而高见思维才能带来高的情感,使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才能实现立德树人这样一个目标。
——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教育联盟总校长 高峰
高质量的学科实践活动,它必须基于学习目标设计,第二个它必须基于儿童的天性设计。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执行校长 臧秀霞
六年的探索实践,开发了四季课程,用感性表达理性,一切活动就是为了孩子丰富的生活。现在的孩子不是让他学会做题,而是让他学会做事,不是长大了再创造,而是在创造中长大。
——杭州市钱学森学校校长、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 唐彩斌
将育人方式的实践指向古典哲学的三个合一: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
——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党总支书记 张忠艳
找准一个点,拉开一条线,形成一个圆。培养学生灵气、书卷气,浩然之气。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中心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单明芳
学校教学制度应体现对学生的引领和尊重,要引领教师由“重教”到“重育”转变,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解读课堂、研究教学。
——北京育英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于会祥
融合育人的校本探索,从实践的角度去思考,用实践的眼光看成效,促进内生发展的专业提升。从“融合”的视角思考育人目标、评价指标。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宋保平
优化内部督导结构,双减提质增效。充分运用督导结果来赋能,充分运用外部结果来助力内部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副校长 王强
用一段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视频开场,提出学校教育应是学品教育。三分教学七分育人,管理大于教学,导师制全员育人。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大厂回民中学校长 陈桂林
提出“重构阅学空间,促进育人改革”。展示所做的诸多实践以及学校的优质资源,旨在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多样性和可能性。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书记 吕建
以“让课堂成为大写‘人’的乐园”为主题,畅谈对学科育人的深入思考。课堂最终指向人的发展,教育是人学,人是最高价值。提出学科育人组织实施的途径:班会课育人、读书育人、报告访谈、校园文化等。
——南外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中学部校长 张国其
集思广益 各抒己见
会议现场围绕限定生源条件下怎么面对压力,线上网友提出如何调动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各位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畅谈了各自的看法。
从学生学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于会祥校长说:“能让每一个孩子在校获得成长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让每个老师在学校发展中能找到职业幸福感的学校也是好学校。”刘新利校长也认为:“我们教育出发点是学生,归宿也是学生。”张国其校长提出:“我一直提倡的爬山理论,就是把山脚的学生带到山坡,山坡的学生带到山腰,山腰的学生带到山顶。”而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王强校长也给出了有效的办法:“对于刚入职的年轻老师,我们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把年轻老师带起来,同时把老教师也结合起来,实现他们的价值感,心态就好了,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最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项贤明老师总结,中国的拔尖创新平台绝对不只是高科技,需要我们各行各业的努力,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路漫漫。我们明天继续研讨探究。
撰稿:李晓东
编辑:朱振宇
摄影:高菁菁
审核:刘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