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博导、知名DJ与南外仙林学子畅聊ChatGPT

发布时间:2023-04-25 供稿:本站 分享至:

    ChatGPT已成为近期互联网上最火的一个话题,很多人认为它将彻底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ChatGPT有怎样的工作原理?未来它会对哪些行业造成冲击?我们如何做好准备?

    针对这些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博导戴新宇教授、南京音乐广播《玮玮动听》节目主持小玮老师走进南外仙林分校,面向中学部的部分学生畅聊ChatGPT的前世今生、发展趋势,令同学们大开眼界的同时,对读书、学习的真谛也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

    本次活动是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宣传部,携手南京广电集团音频产品部,共同打造的『有言在仙』大家通识课&文化沙龙活动之一。


11.jpg


释工作原理:

ChatGPT的智慧来自“1亿本书”


    ChatGPT不仅能模拟人类语气跟人聊天,洞察用户的需求,还能完美胜任策划、论文、文书等普通案头工作。这是怎么做到的?

    戴新宇教授介绍,ChatGPT的实质是一种语言模型,用这种模型可以很好地和人类自然语言进行交互、对话。通俗来说就是“能听懂人话,能说人话”。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说“在教室里打开……”下面的词一般会是“电脑”或是“书本”。给上文,可以预测下文,在学术上就称为“语言模型”。

    GPT是英文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s的缩写,意思是“基于转换器的生成式预训练模型 ”。人们将互联网上的所有数据、电子出版物都“喂给它”,让它读取。ChatGPT目前的版本,读取的数据量有45个T,大概相当于1亿本书。经过这样的“训练”,它就能够较为“正确”地生成和预测人类语言。

    但这仅仅是预训练的第一步。第二步,设计者给ChatGPT一些人为的执行任务的样本,例如做翻译、写作文、做摘要、写程序,将人类加工过的数据再“喂给它”,这样它就学会了“执行任务”。第三步,让它知道什么时候该做翻译、什么时候该写作文,智能水平就更上一层楼。再往下,还要训练它说符合人类价值取向,人类“爱听”的话。

    ChatGPT预训练的过程和人类学习的过程相似:先广泛地学习,大量输入知识;再学习各种专门的、专业的知识;接着,学习知识在不同场景之下如何运用;最后,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引导之下,确定说什么、怎么说,做什么、怎么做。

    实际上,在设计思路上,它就是受脑科学的启发,模仿人类神经网络的模型而创造的,在海量的数据、海量的算力(1750亿的参数规模)“加持”之下,它展现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智慧”。


12.jpg


聊前世今生:

ChatGPT可执行“无边界任务”


    ChatGPT和以往的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它的研发对AI的发展有什么深远意义?人工智能会帮助人类在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吗?

    戴新宇教授表示,大家熟悉的智能音箱、手机语音助手等,只能完成固定的任务,比如定个闹钟、放个音乐。而ChatGPT可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并且任务之间是没有边界的。它可以做之前不知道它能够完成的、全新的任务。相当于具有了举一反三、处理新问题、解决新任务的能力,这是以往的AI系统不具备的,它是一种“通用人工智能”。但ChatGPT并不是“通用人工智能”唯一正确的道路,它点亮了一个火花,证明这个思路行得通,至于将来能否成燎原之势,还不一定。

    很多人关注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戴教授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工智能自身的研究发展,各种流派哪个会成为主流?哪种思路更容易实现?方法论上有没有什么变化和创新?在学理上会往下继续探索。另一方面是在应用层面,对各行各业有什么助益?如何能让工作效率提高,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

    有人担心,如果用户不道德地、犯罪地诱导ChatGPT编写病毒代码,ChatGPT是否会进行回应并进行作答?戴教授认为,ChatGPT本质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它会“有样学样”。要想避免它“犯罪”,一方面可以在生成的过程中加以约束,另一方面,在生成结果之后,也可以加一些过滤的机制,让它在某些情况下不作答。


13.jpg


谈未来影响:

机会还是灾难?取决于你的态度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让许多人担忧,未来是不是有许多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会直接影响到哪些专业和职业?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能力是无法取代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戴教授反问大家:工业革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机会,还是造成更多失业?那时人类面临的问题和现在相似。工业革命让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去做更高级的事情,才有了技术的大爆发。人工智能会让越来越多的简单、重复、机械的劳动被机器取代,如果不善于思考,不会持续学习,不会提出问题,那么真的可能被机器取代。

    大学是学习专业知识的殿堂,每一个专业都有特定的理论,想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可以脑洞大开设想一下,在将来“人机共生”的年代,也可以把机器看成是特殊的“一类人”,各个领域都需要用更新的理论和方法去管理它们,去解决其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对各个学科来说,都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戴教授说,如果不善于学习、思考,在任何一个年代,都可能被淘汰。面对新的挑战,要提高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能力,“面对ChatGPT的到来,有人快速找到新的机会,而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被淘汰,成为哪一类人,取决于你的态度”。

    如何增强学习能力?还是要多读书!现代信息社会资讯丰富,各种小视频、短新闻……零散化的知识太多,通过读书我们能够系统性地进行学习,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通过刻意练习将自己的弱点进行优化。在学习中,要保持思考的习惯,经常想一想,到底哪里做的不够好?常常思考、总结、归纳,就能培养出举一反三的能力。

    “只要在座的同学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持续学习,善于思考,做到这三点,永远不会被取代!”戴教授的话为同学们鼓舞起信心,也带来许多思考。


14.jpg



    在提问环节,大家积极向戴教授提问,勇敢地表达心中的思考与疑惑。戴教授也为同学们的主动思考、大胆发问而点赞。

    最后,南外仙林校长办公室主任程迓庆做总结发言。他表示,面对纷繁而来的科技大潮,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回归到本质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16.jpg



    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不仅是在道德、法律方面做一个好人,而且要在全球视野和中国价值观的交织中做一个好人。同时还要做一个相信社会发展必然向善向好的人。

    第二,做一个爱读书、会思考、能表达的人。在公众场合,能勇敢站起来,主动思考,主动提问,这就是南外仙林分校中学部对学生的培养方向。

    最后,做一个怎样的人?回归到初二年级同学的成长目标,就是:

    理想明晰,自立自强,

    知理明责,诚实善良,

    身心健康,乐观开朗,

    文理兼备,外语见长,

    中国灵魂,世界眼光。


15.jpg


(中学部、校办)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