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区域性数学幼小衔接课程开发、教学实验活动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23-10-11 供稿:本站 分享至: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010日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日子,主题为“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的区域性幼小衔接课程开发、教学实验活动在我校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办,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和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协同承办本次活动是市幼小衔接专项工作的又一次推进,特邀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数学教研员陈静老师莅临指导区教育局宋福云局长、陈婷婷科长、教师发展中心张明红校长以及各区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共同参与。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2809910c.jpg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mded8d28.jpg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数学教研员 陈静女士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2b4fd0f0.jpg

栖霞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 宋福云女士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m71e1c137.gif

栖霞区教育局科长 陈婷婷女士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2428da49.jpg

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副校长 张明红女士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25312969.jpg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校长 张蕾芬女士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m7220f3d1.jpg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副校长 任志刚先生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307197a1.jpg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东区校长 葛宝琴女士


活动伊始,栖霞区教育局宋福云局长致欢迎词,她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各位专家、领导及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对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南外仙林分校小学部为本次活动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宋局指出栖霞区作为省级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在市教研室引领下,探索出“试点先行、项目推进、全区共振”的栖霞路径,要力争重构之后的课程更利于本区域学生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同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领导专家多关心指导、试点学校常探索提炼、一线教师勤思考实践。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70fe330a.jpg

  1. 实验课程精彩亮相

历时两年多,基于内容重构的数学幼小科学衔接课程从研发、打磨到深入实施,力争科学、合理、规范。准备课程十个游戏、大单元下的主题活动课以及单元主题评价课各有特色,通过三节课例充分诠释,精彩亮相。

第一节《穿珠子游戏》是准备十节游戏之一。陈凯乐老师从儿童在幼儿园喜闻乐见的穿珠子游戏出发,引导他们逐步发现、理解并表征规律。三次穿珠子活动充满童趣,更富有层次,每一次都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思考。陈老师还引导学生静静感受生活中常见的规律,丰富对规律的认知。整节课陈老师基于儿童的认知经验开展教学,减缓了幼小衔接的坡度,孩子们的精彩表现令在场老师连连称赞。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m7dd95a4e.jpg


第二节课由晓庄小学刘珍妮老师执教《5以内的加法》,刘老师以“畅游动物园”为主题,通过“栖栖、理理购买动物徽章,谁买的多?”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在动手操作、交流汇报、对比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体会加法算式的含义。整节课循着听故事、说故事、编故事自然开展,最后在动物卡牌的游戏中,孩子们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对于加法的本质认识更深刻。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m15b19cf3.jpg

第三节唐诗老师上的是《认识1-55以内的加减法》的单元评价课,整节课以汽车主题乐园为情境,把知识的运用融入到情境中。课堂由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单元整理作品开启,学生大胆表达,交流有序,稚嫩的评价语言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接着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主题评价,课堂教学的三个环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学生学中评,评中乐。最后的汽车商店更是本节课的亮点,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散学生思维。整节课学生整理到位,表达流畅,评价真切,思维的涓涓细流在学生的心田流淌。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4dcecef9.jpg

二、实证研究完美呈现

南京市金陵小学的张桂香主任代表栖霞团队分享了“基于内容重构的一年级数学幼小科学衔接课程区域实证研究”。张主任从研究概述、课程内容和实证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张主任的讲座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阐述重构课程特点:单元内容整合化、教学内容主题化、主题评价活动化。张主任还从质性和量性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区域的实证研究。课堂样态、课后样态、作品分析、个案追踪、数据对比等,丰富的方法让我们的幼小衔接实证研究更可靠可信。如何从课程的角度,科学规范、合理地做好幼小衔接,张主任的讲座让所有与会老师深受启发。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1b34b595.jpg

三、专家指导赋能成长

最后,南京市教研室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陈静老师进行了总结和指导。陈特首先对南外仙林分校一年级学生今天呈现出来的上课规范、发言质量、思维深度以及主动参与性给予充分肯定。陈特高度赞誉我们设计的课程,通过课程达成和幼儿园的同步共进,在整个幼小衔接课程起到了方向的引领,真正实现“课程引路,衔接有度”,特别是准备课程十个游戏、单元主题评价课程都是团队自主研发的,特别可贵。陈特还指出这样的研究不仅是践行幼小衔接的理念,更是指向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培育。通过幼小衔接课程改革与实践,提升了老师们学习新课标、赋能新课堂的学习力和实践力。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m34e19ff4.jpg

幼小衔接是一座桥,科学的衔接课程需蕴含智慧之爱与托举之力。我们将继续探索幼小衔接课程内容重构的路径、方法和策略,不断丰富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儿童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课程引路 衔接有度”活动报道终稿2023.10.10(1)(1)_html_m42efd223.jpg


撰稿:闵柏阳 徐峰

摄影:王正 任玮蓉

审核:闻安凤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