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和实践,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南外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小学部数学组全体老师聚一堂,在四年级李文佳组长的主持下,于2023年10月24日召开了教研会议。本次会议是“在观察、操作、深度思考中培养量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主题的第二次研讨活动。
会议首先探讨了四年级的两节课例,并分享了《认识升》和《认识毫升》的备课思考及设计意图。接着,另外三位老师分别阐释了《小数的意义(1)》《小数的意义(2)》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设计意图。最后,各备课组进行了评课发言。
李文佳老师的《认识升》一课,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1升的容量,帮助他们形成对1升的直观感知,建立1升的“标准量”。其次,通过各种活动,如倒水、测量等,让学生深入感受1升的容量,从而增强他们的量感。最后,通过估测和推理,让学生能科学地估测生活中不同容器的容量,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此外,课程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容量的概念。
在《认识毫升》这节课中,刘苗苗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容器的观察和体验,帮助他们建立了对容量单位毫升的直观感知。学生们通过感受1毫升有多少,从直观感受到理性定量,再到通过实验验证,逐渐深入地理解了容量单位的概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学会了从小量估计大量容器的容量,并了解了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反向思维,学生们能够估计一些大容器的容量。这节课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容量单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王颖老师的《小数的意义(1)》一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和意义。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和理解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意义,并借助正方体模型等直观手段,打通整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知识,更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王老师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的主体参与,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和互动。
姚曜老师的《小数的意义(2)》注重讲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以及小数的组成。姚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小数的十进制计数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会小数、整数计数方法的一致性,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这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还帮助他们理解小数的内在意义与外在形式的和谐完整结构。
陆奕廷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小组汇报和动画演示,优选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重点讲解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接着,通过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和巩固练习,进一步突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促进学生对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巩固周长的含义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发展他们的直观思考能力。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各个年级的老师们积极参与,认真听取其他老师的授课,并且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大家一致认为,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观察和比较,他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发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些发现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教学的关键和难点,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心理。
会议最后,吴静芬主任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
吴主任充分肯定了五位老师在教学实施中表现出来的高水平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深刻,能够关注到新课标中关于量感和数感的新要求,注重数的一致性。在教学内容的整合和细分上,五位老师亦都展现出了很好的教学技巧。最后,吴主任从课程内容结构化、课堂预设与生成、儿童立场等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燕区小学数学组的老师们始终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努力钻研教学艺术。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征途中,燕区小学数学组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撰稿:白慕蓉
拍照:刘祥
编辑:夏萌萌
审核:吴静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