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聚焦活动实践 培养量化思维 ————数学组课例研修活动(四)

发布时间:2023-11-27 供稿: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分享至:

20231121日下午,燕区小学部数学组全体教师齐聚会议室,由二年级周浈楠组长主持,进行了课例研修的第四次活动。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聚焦活动实践,培养量化思维”。周卫兵校长也出席了本次会议,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量化思维。此外,会议还研讨了五位教师的“一人一课”设计。

图片1.png

会议首先探讨了二年级的两节课例,周浈楠老师和王换老师分别分享了《认识厘米》和《认识米》的备课思考及设计意图。

在周浈楠老师的《认识厘米》课上,通过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使用1厘米的小棒进行测量,引出使用工具尺进行测量,渗透了长度单位的累加思想。通过自主阅读、画线段、对比测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总结正确的测量方法。最后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古人测量物品的方法和自己的身体尺,巩固和提升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理解。周老师也带来了自己的教学思考,知识点是否全都要,如何取舍最合适。

图片2.png

《认识米》这节课中,王换老师精心设计了引入环节,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分别量彩带和笔的长度,引发他们对现有长度单位的不满和需求,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长度单位——米。其次,王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这些活动包括比划1米、量1米和拼1米,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王老师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开放性的估计和测量环节中,他让学生实地测量,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活动不仅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图片3.png

两位老师的课程设计都展现出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得到了众多数学老师的高度认可和赞扬。例如,周老师的课上每一个活动都有明确的指向,注重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的需要。王老师课上“量黑板长度”的活动很有意思,老师们讨论认为课上呈现的一个孩子估计,另一个孩子用米尺验证是一个好方法;同时,也可以考虑让几个孩子手拉手,利用“身体尺”来量;或者利用黑板上已经贴好的一米长的彩带进行估测。

评课老师们热情投入,毫不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专业观点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这两节课的设计倾注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他们的专业建议和宝贵意见使两位老师的课程设计更加完美,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他们建议应进一步规范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达;在活动开始时,给出明确的操作指引,并确保学生在使用米尺测量身高时能够正确操作。

大家的讨论如火如荼,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这个交流中绽放出独特的思维火花,实现了不一样的思考和成长。

接下来的会议对五位老师的“一人一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刘祥老师《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注重培养学生符号意识。课前学习了各个版本的教材教法,研读教参明确重难点。课程重新设计,分四个板块。首先,在研究1-1中,刘老师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突破用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的概念。接着,在研究2-1环节,刘老师通过丰富学生对字母表达式的表征,增强学生对数学理解的铺垫。在研究2-2环节,刘老师创设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突破字母可以表示关系的概念,无论未知数还是已知数都可以用字母表示。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活动安排,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图片4.png

白慕蓉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节针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白老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通过例题一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列举要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列举所有可能的方案。在列举后,引导学生对比找出符合要求的方案。接着,总结和回顾整个过程,明确列举的意义和作用。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一一列举的策略,并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白老师也思考了如何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如何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等问题。最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加有序、系统地思考,发展他们的结构化思维。

图片5.png

谢玉博老师的《得数是十的加法和十减几》一课,以绘本引入,首先,让学生解释每道算式的含义。其次,通过同桌配合贴圆片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得数是十的加法和十减几的理解。接着,通过简单的回顾游戏,帮助孩子复习得数是十的加法和十减几。最后,以超市购物情境为基础,复习几加几等于十和十减几。谢老师的教学设计富有创意,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得数是十的加法和十减几的概念

图片6.png

李婷老师在《认识百分数》的教学设计中,注重百分数概念的深入剖析,创设冲突的问题情境感受百分数,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李老师将百分数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抽象概念。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百分数的必要性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李老师结合了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的优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注重百分数在统计和概率领域的应用,强调数据意识和随机性感受。

图片7.png

郭老师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将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四个探究板块。从孙悟空的金箍棒引入,利用对线段的认识,把金箍棒的一端两端无限延长。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接着,让学生自己画出四个点之间的所有线段,让学生体会两点间所在线中线段最短。在探究三中,通过操作引入角的概念,同时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角的两边都是射线,认识到角的本质特征。在探究四中,让学生体会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最后,根据新课标要求,在认识线段基础上,设计了引导学生用直尺、圆规做给定线段等长线段,感知线段的长度与两点距离关系,增强几何直观。

图片8.png

教师们踊跃参与讨论,悉心聆听其他教师的授课,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参与评课的老师们一致认为,上课教师始终紧密关注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参,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值得所有人学习例如,郭方老师《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中,设计了只用一把圆规和没有刻度的尺子怎样画一条等长的线段的活动这就是新课标当中对用尺规来画线段的新要求李婷老师《认识百分数》这节课关注新课标的变化,这节课是从原来的数与代数领域移到了统计概率的领域,更加突出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当中去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这节课很好落实了百分数是两个量倍数关系的一个表达,既可以表达确定数据,又可以表达随机数据。

数学组老师们不仅关注教学大纲的要求,还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深思熟虑地探讨了如何巧妙而自然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入课程内容。

大家也从课堂时间把控、引导学生表达、数学用语准确等细节上提出了改进建议,精益求精,追求更好的课堂效果。

会议最后,吴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1、所有的课例都能基于任务驱动进行板块设计以任务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注重实践操作和感知体验,在量感的两节课中,对于1厘米和1米的感受体验很深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3、在课堂的操作活动中,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注意操作工具的选择、操作的规范指导、操作后的思考等。

吴主任对数学组教师提出建议,希望大家继续研读新课标,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真正产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

图片9.png

本次教研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共同观摩、讨论,教师们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提升。我们深感教学之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理念,不断实践、反思,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撰稿:白慕蓉

拍照:刘祥

编辑:夏萌萌

审核:吴静芬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