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为进一步探索前沿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南外仙林燕区小学部数学组于2023年12月开展了优质课竞赛及研讨活动。
本次优质课竞赛,六位老师以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为课题进行同课异构,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每位老师都精心设计,将同样的课程内容演绎出了不同的精彩。
李文佳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从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开始,引发用统一的角测量的需要。接着,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理解量角器是由多个1度的角累加而成的。然后,使用量角器内化度量方法,领悟度量的本质。最后,联通知识体系,沟通长度、面积、角度的测量方法的一致性,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
姚曜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从度量角的需求角度出发,以量角器的形成为脉络,让学生充分操作,在操作中优化量角器的设计和度量方法,培养量感。从学生常见的三角尺中的角入手,推知要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统一度量单位。进一步制作出初步的半圆形工具,再从实际需求出发,细化工具中的小角,引出度的单位概念教学和认识量角器教学。带领学生在操作和设计过程中渗透量感和操作方法。
夏萌萌老师设计的《角的度量》一课,从故事情境出发,让学生产生度量角的大小的需求,随后让学生用小角不断地去测量大小不同的大角,产生统一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需求,继而揭示一度角的概念。课堂设置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认识量角器,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邢中美老师设计的《角的度量》一课,首先帮助学生明确量角器是度量角的工具,揭示1度的定义。进而通过视频了解量角器各部分的构成及名称,了解了怎样在量角器上找角。其次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两重一看。最后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不管是读角、量角,还是画角,都要明确中心点和0度刻度线,然后再进行操作。
刘苗苗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首先由最安全的滑梯角的大小激发孩子兴趣,引出统一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接着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相结合,介绍量角器各部分名称并规范读数方法;再接着学生在量角器上画角巩固读数方法并领悟量角方法;最后学生根据经验自行探索出量角器量角方法并进行展示。整节课思路清晰,内容讲解到位,练习设置有层次有思考性,拓展环节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周浈楠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从两位学生荡秋千情景引入角的大小比较,唤起旧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量角器的产生过程,通过对比突破内外圈刻度的读法,多次巩固测量方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
课后,全体数学组老师进行了研讨,经过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数学组教师们共同探索出《角的度量》一课的优秀教学思路: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的产生过程。
让学生经历量角器的产生过程,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经过集思广益的讨论,老师们认为可以设计两个重要的环节来让学生充分体验量角器的产生过程。首先是用小角度量大角,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单位的累加。其次是体验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这可以让学生理解到,如果没有统一的测量单位,那么测量出来的结果将无法比较和使用,从而让学生自然产生对统一单位的需求。
与传统的看视频介绍量角器的教学方式相比,让学生经历量角器的产生过程会对《角的度量》一课有更深入、透彻的理解。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源头。当他们已经亲身体验过了知识的创造过程,他们的学习也将更加顺理成章。
2、让学生经历用雏形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
会上,数学组教师们讨论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雏形量角器这一工具。讨论内容包括了是否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雏形量角器,以及是否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屏幕上的展示来学习。经过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量角器,因为动手操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角度的方法。
3、课本内容可以进行优化。
会上讨论了是否需要引导孩子从左起、从右起分别指出量角器上的刻度线,以加深对内圈和外圈刻度线的理解。尽管课本设计认为这对于孩子认识量角器是有帮助的,但数学组老师们认为可以省略这个过程,因为孩子已经充分了解了量角器的产生过程,而且都已经可以直接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因此,最终会议决定优化教材内容,省略这一部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练习设计要有梯度。
老师们讨论了关于量角器使用的教学过程和练习设计。首先,他们提到了练习的几个梯度,包括直接读出量角器的度数、使用量角器量角、关注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开口朝向不同角的测量等。接着,他们讨论了书本上角朝向的问题,并提出了增加开口朝左的角的练习。最后,他们提到了智力冲浪的练习设计,并讨论了新课标中角度的知识点与量感的关系,以及板块位置的调整。
5、经历的过程要有思维梯度,循序渐进。
在引导学生探索量角器的产生和原理时,我们要注意思维梯度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角的度量》这一课的内容,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组将根据研讨的结果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整合,形成最优的教学设计。吴静芬主任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优质课竞赛研讨会为数学教师提供了珍贵的学习和交流机遇。通过这次活动,教师们得以观摩卓越的课程并深入研讨,从而深化了对数学教学的认知,并点燃了对教学创新的激情。她特别强调了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考过程的重要性,并指出应打通课程内容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最后,吴主任鼓励大家将所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付诸实践,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共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营造更优质的环境。
在南外仙林燕区小学部数学组的团结协作下,每位老师都致力于不断推动教育创新,积极探索更多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撰稿:白慕蓉
拍照:刘祥
编辑:夏萌萌
审核:吴静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