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林学子在德国|山无处不在

发布时间:2024-08-27 供稿:仙林国际部 分享至:



作者简介




赵奕诚

南外仙林2021届中德班学生

曾任南外仙林国际部摄影社副社长/社长

高中就读于德国波恩恩斯特卡库尔高级文理中学

将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感谢杨老师约稿,方有幸可以借此文记录过往三年所感。



REC








暮然回首,三年前在山脚下青涩的自己,叹息中驹,已被阵阵烟雨洗去。而余下所得,历久弥新,显得愈发珍贵了。


一段经历之所得,不应拘泥于几项技艺,而应使人焕然一新,成就更为完善之己,更广博之见识。正如登山者,不独得山川之美,更获强健之躯,知己之极限。此等收获,非为一时欢愉,而为登下一更高峰作备。


很巧,正是三年前的8月16日,我第一次来到坐落在莱茵河畔的恩斯特卡库尔高级文理中学。欧洲的生活让人眼前一亮,在绿荫溢满的校园里第一次漫步时,新鲜的空气和周围新奇的一切让人感到无比的自由,下一个清晨也让人无比期待。





























欧洲的生活相比国内少了便利,多了新的选择。虽然老旧的公共交通增加了去一次超市的时间成本,但也让人有空望向窗外,而且不用太担心产品质量问题。食堂的饭菜也许简陋,不过也能搭配出减脂又健康的简洁食谱,不时还能吃到一些日渐稀少的德国味道,不失为一种独特的体验。







第一年的德高生活(十年级,EF)是促进融入和适应的绝佳时机,以积极的姿态在课堂里摸索新的授课模式,尽快掌握在新的授课模式下的学习方法是首要任务。除此之外,和国内高中相比,拥有漫漫而无止的可支配时间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对周边环境的探索以及寻求把自己的爱好带到新的环境是非常有帮助的。合理利用课后时间,让自己快速充电,在学习难度逐渐加码之后也会感到事半功倍。


从Q1(11年级 Qualifikation 1)开始就进入了Abitur的记分考察期,课程的密度和老师的评分要求也会水涨船高。能否在考验密集的考试月前准备好多门考试和演讲,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甚至选课水平的综合测试。比如在Q1的生物学习中,课堂学习的新知识和考试的范围可能不仅仅限于高中课程,其中大量的细节和基础来自于德国初中的生物课程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选择的课程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在面对生物、经济、德国文学、德国历史这类在国内没有足够配套基础的学科时,提前准备,及时补齐相关短板。个人认为,对专业课(LK)的选择是应该在平衡了自我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之后做出的。在可掌控的范围内,尽量让自己学的恰好是自己想知道的。繁琐知识的学习过程需要的毅力,也是靠自身对其浓厚的兴趣去支撑的。


最后一年的压力相比于Q1甚至会小一点,如果已经习惯了Q1的压力的话,Q2(12年级,Qualifikation 2)会显得格外轻松。不同的就是考前的自主复习(学校停课),每个课程留出的自主复习时间不一样,需要学生多线程,有规划的自主复习,在这个时候的拖延和不作为往往会是大考前压力异常大的根本原因。


至于对专业和大学的选择,德国大学申请的规则每所大学大同小异。除了老生常谈的Abi积分体系和在线/线下申请规则之外,小异的部分也一定要了解清楚。不同院校和专业的申请材料,流程和时间可能不同,越早从可靠渠道了解更完整的相关信息,越能避免错过想要报名的学校。对于要去学习的专业,“它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这三年之后我也有了新的答案。它不仅仅是你未来可能投身的工作,更是你多年要学习的近乎专一的学问;但它也可以是一个童年时就有的梦想,一个常年来日积月累的愿望,一个可以被更换的,通向未来的踏板。


来德国之后我逐渐学会了更全面的去看待未来的专业,它不是必须做出完美抉择的岔路口,更非一锤定音的决策,我的一位老师对我说过:“只要你觉得可以和你的专业在未来许多年的学习生活中共处,就应该遵从本心的选择它。”

三年高中,犹如巍峨之山,越之而后,眼前景致焕然如新。然回首往昔,小学、初中、仙外,何尝不也是已被登攀之层峦叠嶂?就像刘慈欣所写,“山无处不在,只是登法不同。”不登至峰顶,便难以体会对下一座山的渴望。在新的山上,我们会遇到学业压力,社交需求,自我定位,未来规划等种种荆棘障碍,但我相信诸位终将克服万难而翻山。


人生中,山无数,乱红如雨,莫忘来时路。

约  稿:杨秀梅

编  辑:郭  凯

审  核:  杨秀梅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