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妙手童心,共创陶艺之美——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之小学陶艺大单元教学研讨

发布时间:2024-12-18 供稿: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分享至:


小学部美术组依据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遵循我校“全面发展,自由成长”的教育理念,将课程建设的关键词定位为:尚美、创生、育星。旨在“培养审美情趣,传承文化精髓,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

随着十二月的银色序幕缓缓拉开,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研讨活动在美术组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这个初冬的季节奏响了温暖的序曲。本期活动的主题是“新教材下的陶艺大单元课堂教学探索”讲座。

活动形式是葛含之和耿思思两位专职陶艺老师分别开设讲座,讲座的主题为:《美术大单元中的陶艺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及《第二课堂中陶艺社团的教学成果展望》。旨在通过校本陶艺教学的创新实践,强化素养立意、重视陶艺体验、筑牢设施保障、提升核心素养。并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梳理陶艺课程优势,反思不足,共同探索陶艺教学向上生长的新方法、新路径。

首先,葛含之老师对陶艺教学中的“单元”和“大单元”的概念进行了区分讲解。接着,再分别从陶艺教学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陶艺教学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陶艺大单元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设计的依据这三大方面展开阐述。其中,葛老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对通过哪些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也做了详尽的讲解。

她认为:大单元的设计和教学有效解决了以往教学的碎片化、浅表化、单一化等问题。大单元教学还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它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具有“单元意识”,在理解现有的教学内容前提下,驱动着教师进一步发掘教材中的内涵并进行一些创新性的设计与开发。                      

接着,耿思思老师分享了主题为《第二课堂中陶艺社团的教学成果展望》的讲座。她从陶艺校本课程的深入打造这方面展开,重点强调了陶艺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融合方法,聚焦学生的陶艺创作技能技巧,特别是就如何突破创意设计大关、彰显独特设计方案、情感融入创作等课程知识展开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她认为:陶艺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让孩子回归自然并保持本真。只有持续不断地钻研校本课程建设,让学生在各种比赛及美术手工展览中获得成果,让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各种美术实践,以达到全面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另外,耿老师还结合一年级美术新教材内容中的课例,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交流,并就美术课程、陶艺课程对大单元结构的要求和划分做了解析。

两位老师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的讲座分享,让组内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到校本陶艺课程内容的文化性、教育性、趣味性和传承性。

此后,美术组组长陈春萌老师还带领全体美术老师探讨了其他年级开展陶艺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将此次陶艺课程专题讲座研讨活动推向高潮。美术老师们踊跃发言,尽显个人特色,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有教学思路的碰撞,对课程认识的再度提升,可谓收获满满。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的美术教育是审美育人,最好的陶艺、美术课堂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最好的课堂指导是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进阶。无论是陶艺课还是美术课,通过专业教师的精心备课、打磨课堂、关注学生、多元评价,都能促使学生的美育生长,以美育的滋养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最后,王倩特级教师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围绕美术组课程建设的关键词“尚美·创生·育星”以及我校的教育理念,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让每一节家常课上出水准,上出特色,实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美术课程之育人价值;每位美术教师还要扎实开展好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办出孩子们喜爱的每一届艺术节,培养出更多的艺术之星,让小学部的美术活动更加精彩纷呈,艺术之花越开越艳。

美术组的这次陶艺教学讲座研讨活动,不仅为陶艺教学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只有“为所当为,追求卓越”才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不二选择。

撰稿:葛含之

摄影:陈智鹏

审核:陈春萌 王倩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