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王倩特级教师工作室与建邺区研讨交流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25-04-18 供稿: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分享至:


春光四月,细柳微斜。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们相约前行、共同成长。

414日,王倩特级教师工作室与建邺区小学美术联合教研活动在南师附中新城小学科技园校区举行。“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为本次活动主题,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倩、建邺区美术教研员丁圆圆老师、建邺区小学美术教师以及小学部美术组部分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笔墨游心:传统水墨的童趣表达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徐韵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线随心走》的趣味水墨课堂,以“定格动画+AI特效”激活传统课堂。通过“墨线变变变”游戏,学生在艺术家吴冠中的画作赏析中领悟线条韵律,借干湿浓淡的墨痕传递美好情感。当稚拙线条经AI转化为游鱼跃动、柳枝轻扬的动态画面,水墨不再是静止符号,而是儿童感知世界的诗意语言。课堂实现技法习得与审美表达的深度融合,让每根线条都跃动着童真创造力。

大地物语:自然肌理的艺术转译

耿思思老师执教的《有趣的肌理》一课,以“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为内核,巧妙设计,从触摸肌理、观察肌理、印制肌理再到创造肌理,让学生在自然探索中体验艺术创作的完整路径。通过“搓、拍、按、擀、刻画”的技法实践,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肌理转化为陶泥语言,赋予作品趣味性与美观性。学生借助松果、贝壳、乐高、铅笔等,大胆创作,在自由表达中展现个性化艺术思维。整堂课以自然和生活为灵感源泉,以陶泥为表达媒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中感悟艺术与生活的联结,引领学生“像艺术家一样观察,像艺术家一样创造”,让童真想象与艺术素养共生共长。

非遗创生:数字赋能的跨界融合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的张若昕老师执教的《美美的花布》一课,以“哪吒求助到太乙真人换新装”的跨时空情境为叙事主线,通过AI智能生成的动态影像串联教学全流程,构建出虚实交融的艺术创作场域。课堂中,师生化身“非遗守护者”,从南京云锦到南通蓝印花布,在数字化资源库的沉浸式赏析中解密图案密码。彰显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

童创物语:五感赋能的碎片再生

仇红悦老师以一节《像什么》撕纸添画课,给一年级小朋友们带来了一节欢乐与趣味性的课堂,课堂中启发了孩子们的创意思维与动手的能力,仇老师借助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授课,课堂中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对课堂的积极性、参与性、探究性。课前,老师以一段游戏热身活动来提高孩子们学习的专注度。教学中,“探究、想象”成为课堂主线,教师巧妙运用图片赏析、语言导引,带领孩子们进入想象的世界,并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并联,有效启发孩子们更多想象,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在撕纸环节,仇老师巧用音乐的律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体会“撕纸”的快乐,并学习到如何巧妙“撕”,如何巧妙“想”,在“依形联想”和“组合联想”的方法中启发学生“感受生活美、发现生活趣、创造生活乐”,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材料来表现有创意、有个性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审美与感知创想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向艺术家学习的快乐。

课堂展示结束后,翟建云老师以《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为题进行了精彩的讲座汇报。翟老师从艺术、艺术家、艺术思维和创作的不同角度,分享了对小学一年级新教材的教学感悟。

互动研讨环节中,王倩特级教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对授课老师们的课堂给予了肯定。同时她还强调,当今世界因人工智能而转变,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扎实的个人基本功,还应积极探索艺术味、科技感的课堂,赢得师生面向未来卓越发展的空间。建邺区美术教研员丁圆圆老师也指出:教师课堂应以“播撒思维可见化种子”为核心,通过四个D环节:Doing(体验发现)、Discover(探索发现)、Design(创意转化)、Develop(表达发展),结合游戏化学习与材料语言,精准适配一年级学生及新教材需求。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水墨AI共生、肌理自然转译、非遗数字创生、五感碎片再生四大课例,多维探索“艺术思维可视化”教学路径。在人工智能时代,美术教育需构建“传统技法×数字科技×生活美学”三维课堂,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美育范式转型,创设更为高效、趣味、现代的美术课堂。

撰稿:耿思思

摄影:葛含之  陈智鹏

审核:王倩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