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课标,研用新教材——王倩特级教师工作室与江北新区研讨交流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25-04-30 供稿: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分享至:


2025428日,春末夏初,阳光和煦。小学部美术组王倩、陈春萌、陈智鹏三位老师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高新实验小学,与该校的美术老师们共同开展聚焦美术教育创新与实践的课堂教研,同时也是王倩特级教师工作室与江北新区美术教师齐聚一堂,以“立足新课标,研用新教材”为主题,围绕一年级美术课程设计展开深度研讨,共同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美术课堂新样态的主题研训活动。

活动以两个单元教学展示为主线,贯穿传统民俗文化与水墨艺术创新两大主题。

第一单元《过端午》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高新实验小学的刘烨、韩晓萌两位老师共同呈现。刘烨老师率先以《过端午》单元说课揭开序幕。她从新课标理念出发,以“问题驱动”串联端午文化的探究脉络,构建了“识民俗、探寓意、创表达”的教学框架。

紧接着,韩晓萌老师执教的课例《“五毒”祈吉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引导学生通过画、剪、拼、贴的一系列学习历程,创作重构“五毒”形象。课堂上,学生既领悟了“五毒驱邪纳吉”的传统文化寓意,又辩证思考自然生灵的益害关系,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完成艺术表达,展现出“以学为中心”的思维可视化课堂样态。  


教学展示的第二部分《好玩的水墨游戏》单元,则分别由来自我校小学部的陈智鹏、陈春萌两位老师担任主教。

陈智鹏老师上《练笔成图》一课,陈老师基于单元整体构架,熟读教材,分析课例;精心预设,启思激趣。既打破了传统水墨教学的边界,又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化学习活动的设计,巧妙地指导学生将随机涂抹、点画的意外墨线笔痕,进行联想并添画,在“偶然生成”的画面中提炼儿童水墨画艺术规律,让无意识的笔触转化为有意义的图案。

随后,陈春萌老师的《线随心走》一课承前启后,以音乐融入教学之中,伴随着乐声的高低起伏,“线的散步”游戏与练习拉开了学生们学习的帷幕。陈老师引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情感起伏融入水墨线条的表达之中,再通过一系列的名作赏析,鼓励孩子们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以实现“心手相应”的创作境界。

两节课层层递进,教学中既保留了水墨艺术的传统韵味,又注入了新时代水墨游戏教学必备的童趣与创新,课堂推进如行云流水,学生作品充满灵动与惊喜。  


活动进入研讨环节,王倩特级教师与江北新区教研员黄绍老师对课程进行深度剖析。王倩特级教师聚焦《过端午》单元,高度评价其设计理念:“教师以驱动性问题串联文化探究与艺术表达,突破了传统民俗的单一解读。尤其是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五毒’,既落实了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更传递了‘万物共生’的生命观,让课堂真正成为儿童生长的土壤。”  

黄绍老师则对《好玩的水墨游戏》单元的教学创新给予充分肯定:“两节课以‘趣’破题,结构清晰且充满巧思。《练笔成图》从无意识创作中提炼艺术规律,《线随心走》则将情感注入笔墨,让学生在自由探索中实现创造力升级。这种‘以儿童视角重构传统’的实践,为水墨启蒙教学提供了新范式。”  

活动尾声,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呼吁:“美术课堂的根,应始终扎在儿童生长的土壤中。”王倩特级教师强调,无论是文化浸润还是技法探索,都需以儿童的真实体验为起点,让学习自然发生;黄绍老师则提出,教师需持续深化新课标与教材研究,让课堂成为“审美感知、文化自信、创新思维”的孵化场。

本次研讨活动以课例为镜,以理念为帆,既展现了传统民俗与水墨艺术的教学新路径,更凝聚了“以儿童为本”的美育共识。在“双新”背景下,教师们将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姿态,推动美术教育向“素养导向、儿童本位”的纵深迈进,让每一节课堂都成为滋养学生艺术生命的沃土。


撰稿:陈智鹏

摄影:陈智鹏

审核:王倩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