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听过这样一段话:你的思想,会影响你的行动;你的行动,会造就你的习惯;你的习惯,会决定你的命运。习惯具有无穷的力量,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你可以无忧无虑虚度光阴,也可以在习惯养成中成就未来。
习惯是什么?从字面意思来说,“习”是“学过后反复的练,使之熟练”,“惯”的含义是“习以为常的,积久成性的”,“习”与“惯”相结合,就是“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行为”。一个人的反复的行为便形成了习惯,而习惯又反过来塑造了独特的自我。我经常听到很多人抱怨,每天太忙碌了,没有时间写作业,没有时间阅读,没有时间运动,没有时间提升自己,但我却总会发现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看抖音、聊微信、打游戏或刷朋友圈。因为人类的本能都是趋向简单化的,这些事情不需要思考也没有压力,自己怎么喜欢就怎么来,所以能收获充足的情绪价值,可长期沉湎于低级快乐的后果可能是百倍千倍的痛苦与焦虑。恰恰与之相反的是,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自律,短时间内可能会带给你压力,让你觉得痛苦,但只要坚持成为习惯,你将获得长久的踏实和稳稳的幸福。
好读书和思考的人,收获知识和智慧;爱运动的人,收获健康的体魄;经常为他人打算的人,收获的是友谊;遇事总是抱着积极心态的人,收获的是幸福。
也许有些人会说,一个坏习惯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但是好习惯的培养很难。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很轻松的实现。比如说要养成阅读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把目标定到最低。每天睡前看一页书,看了一页,目标就完成了,可以睡觉了。设定小的目标,给自己最小的压力,只要养成“每天拿起书本”这个动作习惯,就算成功了一大半。
2.不要那么多仪式感。看一页书要什么仪式感?一定要选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来杯饮料,放上音乐,或者一定要在书桌前规规矩矩坐好,才能开始阅读吗?别让这些仪式感消耗你的能量。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所以你看,无论在什么地方,床头、沙发、卫生间、抑或是地铁上,只要能拿起书读就够了。
3.不要怕记不住,记不住是常态。如果一本书,能有一两个点,一两句话让你有所思考,就算很有收获了,不必把一字一句都烙印在脑子里。就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选择感兴趣的书开始。不要跟风别人读的书,每个人的阅读状态、知识储备不同,对书的选择也不同。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书入手。喜欢历史,就先读历史,喜欢科幻,就先读科幻,喜欢文学,那就先读文学。不同作者的、不同写作风格的,能够引起我们足够兴趣的书才容易把阅读习惯保持下去。当阅读顺畅,兴趣养成,我们再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学究中西,思通今古”,那时你就会发现阅读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饮水吃饭一样自然。
清代文学家刘蓉在《习惯说》这篇文章中讲述了生活的一件小事,他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每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屋子里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看到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洼地踩惯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适应。这是什么缘故呢?作者深有感触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启示我们,培养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这一体会,不仅对读书治学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做好一切事情,都有着普遍的借鉴作用。
同学们,少年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阶段,今日的习惯,将决定我们明天的人生。让我们习惯于早睡早起,规律饮食;习惯于提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习惯于常说“你好,谢谢,对不起”;习惯于每天运动和阅读;习惯于每天给家人一个温暖的拥抱……“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我们既要志存高远,敢想敢干;又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形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