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是什么?
艺术史是做什么的?
这门学科听起来
似乎离平日的生活很远,
而实际上
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艺术史是什么?艺术史是做什么的?这门学科听起来似乎离平日的生活很远,而实际上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举个例子,现在我的房间里有一张桌子。这张桌子长什么样?它的用料是什么?这些材料的产地在哪里?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组建它?制造过程中运用了什么工艺?在生产的那年这张桌子销量如何?当年的消费者们为什么会选择或者不选择购买这个型号?现在的消费者还会购买类似的型号吗?桌子的功能设计考量到了什么样的购买人群?什么样的人购买了它?它的造型设计为什么是这样的?在它被制造的年代还有什么类似的设计?这个年代流行的桌子设计是什么样?在这个年代之前与之后流行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流行?这张桌子与流行的样式有什么异同?桌子所在的房间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主人如此安排了桌子在房间里的位置?等等问题,都可能成为“桌子”这个议题的讨论点。
我的桌子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物件,但是这个物件的形成背后是无数的选择与被选择。在这里,做出选择的是人。艺术史对于人这种生命的想法很感兴趣,艺术史探索所有视觉可见的被创造物的历史。艺术史学家们是侦探,他们调查事物的成因。
当然,由于研究者的时间是有限的,艺术史讨论的主题往往聚焦在特别的、不常见的、格外精美的事物上——也就是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通常情况下,这些事物之所以能出现,是因为有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撑着它们。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才有闲情实践艺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帝王与贵族们滋养了欧洲的艺术产业。例如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他们赞助了包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波提切利在内的众多艺术家。收藏艺术品,推动艺术市场经济的繁荣,引领某种文化潮流——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事情,也是他们的产业。
想想看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在亚洲也是一样的。艺术品诞生于权力与物质的巅峰,可这种光环却不能保证它们能够完整地流传于后世。战争,老化,保存不当,被仇视,被遗忘……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艺术品损毁了。创造花费数十年,破碎唯需一息间。
而这种消亡只会继续,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成住坏空是自然的法则。艺术史学家们可以做的,就是通过记录与调查尽力让正在消失文化与艺术保留得更久一点。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过去,不去了解我们生活的文化土壤,就不会知道时下正在发生什么。探索祖先的审美,有利于让今天的人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的文化ID。
也有一种艺术,它的生成与资源无关。这是最直接的,从人的心灵中流出的情感。印第安人祈祷时的吟唱,禅宗茶室里的花,一段即兴的舞蹈,悲愤交加时写下的书法…… 这是人类对于生命与天地万物的感受和理解,生命的波动产生了一系列的涟漪。当如此鲜活的、生机勃勃的记录摆在你的面前,或者你能够很幸运地亲身参与,这种体验是非常震撼而且美丽的。
艺术史相关的工作允许你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来自古今与世界各地的奇妙事物。你也许可以研究到符合自己审美的艺术品,也可以把精力放在保护某种你认可的文化。对于真心热爱的人,工作本身即是报酬。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呈现,它们都很珍贵,难道不是吗? 我常感到南京有很多的遗迹缺乏研究与保护,也期盼未来有更多的艺术史学者来共同守护这个文明。博士学位是这项专业的入门。并且在现实中,理想填补了学者们大部分薪资的空缺。
所以,这条路不是那么的轻松。但是如果你仍然感兴趣,可以考虑这个周末去博物馆转悠转悠,看看哪位画家的作品最得你青睐。然后,去阅览这位画家的作品集,了解画家所处的时代,去查询她/他的老师与徒弟……总之,就是对于任何你感兴趣的事物提问,再去调查。你不需要成为所有知识的专家,但是你可以成为自己喜欢的作品的专家。用心灵去感受作品信息的传递,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心心相印。
体验,阅读。真诚的感受,理性的思维。与君共勉。
约稿、审核:杨秀梅